土家族人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“打粑粑”的習俗。土家人素有“二十八,打粑粑”的說法。
每逢春節來臨,農歷臘月二十八,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,所謂打糯米糍粑,據當地鄉土志書記載:“系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,壓成團形,形如滿月。
大者直徑約尺5,尋常者約4寸許,3至8分厚不等。”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,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漢打,兩個人對站,先揉后打,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。
做粑粑也很講究,手粘蜂臘或茶油,先出砣,后用手或木板壓,要做得玉圓光滑,講究美觀。
糍粑是土家人正月待客的常備禮品,也是走親訪友的必備禮物。土家人有句俗話:“拜年、拜年,粑粑上前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糍粑作為禮品,在淳樸的土家人之間傳遞著友情和親情。
在打糍粑那天,全家老小通常穿著節日盛裝,除了制作出白的糯米糍粑,還會將高粱、小米與糯米混合在一起,做一些帶顏色的糍粑,各種色彩的糍粑擺放在一起,代表著土家人祈求來年大吉大利、五谷豐登的心愿。
制作糍粑的過程較為繁瑣,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將糯米淘洗浸泡,第二天打糍粑之前,將浸泡好的糯米放入木甄蒸熟,再置于石槽內,先緩后急、先輕后重,用木槌打壓數分鐘使其成泥狀,然后扭成團形鋪于桌面,再用力壓成滿月狀便可。
土家人吃糍粑也是有講究的,客人到了之后,主人把糍粑烤好后遞給客人吃,客人不能用嘴去吹糍粑上面的灰,只能用手拍打,以示對主人的恭敬。除了火烤糍粑外,還可用油炸、油煎、水煮等方法食用。
吊腳樓里,火塘邊,捧上一塊糍粑,蘸上一些蜂蜜,輕嚼于口中,絲滑香甜,回味無窮,再喝上一碗油茶湯,更是愜意無比。